第一章 需求分析
1.1 項目說明
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網絡綜合布線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根據該集團信息化建設項目的要求,網絡建設布線必須按照設計標準(SP-2840國際綜合布線標準,EIA/TIA569電信服務商業布線標準)進行,達到1000M以太網距離要求。
1.1.1辦公樓綜合布線項目要求
基本情況:整個局域網采用以太網技術,主干帶寬達1000Mbps,100Mbps到桌面。
1、滿足集團公司本部各項業務的需求,且兼顧未來長遠的發展;
2、符合當前信息傳輸的要求,并考慮未來發展的需求;
3、布線系統遵從國際(ISO/IEC 11801)標準和郵電部、建設部標準,布線系統采用國際標準建議的星型拓撲結構;
4、布線系統支持語音、圖像、數據等綜合信息的高質量傳輸,并能夠適應集團公司內部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廠家的電腦及網絡產品;
5、布線的信息出口采用國際標準的RJ45插座,統一線路規格和設備接口,使任意信息點都能接插不同類型的終端設備,如電腦、打印機、網絡終端、電話機、傳真機等,以支持語音、圖像、數據等信息及多媒體信息的傳輸;
6、采用目前流行,具有一定先進技術的超五類系列產品。
7、易于管理。面板、配線架有明顯標識,機房線路管理、維護方便。
1.1.2有關技術要求
符合最新的國際標準ISO/IEC11801超五類布線系標準,產品應符合做主網絡的高速、可靠的信息傳輸要求,并具有高度靈活性、可靠性、綜合性、易擴容
性。
進行開放式布線,所有插座端口都支持數據通訊、話音和圖像傳遞,滿足電視會議,多媒體等系統的需要。
能滿足靈活的應用要求,即任一信息點能夠方便地任意連接終端設備。
所有接插件都應是模塊化的標準件,以方便管理并在將來有更大的發展時,容易地將設備擴展進去
能夠支持千兆速率的數據傳輸,可支持以太網、高速以太網、令牌環網、ATM、FDDT、ISDN等網絡及應用。
網絡就易于管理。
1.2 項目設計目標
兼容性:綜合布線是完全獨立的而與應用系統相對無關,可以適用于多種應用系統。
開放性:系統應采用開放式體系結構,符合多種國際上現行的標準,對多數著名廠商的產品都是開放的,并支持所有通信協議。
靈活性:系統應采用標準的傳輸線纜和相關連接硬件,??旎O計,所有通道都是通用的。所有設備的開通及更改均不需改變布線線路,并可靈活多變組網。
可靠性:系統應采用高品質的材料和組合壓接的方式構成一套高標準的信息傳輸通道,每條通道都要采用專用儀器測試鏈路阻抗及衰減率,以保證其電氣性能。應用系統應采用點到點端接,任何一條鏈路故障均不影響其它鏈路的運行,從而保證整個系統的可靠運行。
先進性:系統布線方式合理。所有布線均應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標準,并為同時傳輸多路實時多媒體信息提供足夠的余量。
經濟性:統一考慮閉路電視系統、網絡系統、通信系統和視頻點播系統,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統一管理。避免重復勞動和設備占用。
可維護性:系統設計應科學合理,做到維護簡單、方便。故障影響范圍盡可能小。
第二章 綜合布線系統整體設計
2.1 綜合布線系統分析
綜合布線是一個模塊化的、靈活性極高的建筑物內或建筑群之間的信息傳輸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能使語音、數據、圖象設備和交換設備與其它信息管理系統彼此相連,也能使這些設備與外部通信網相連接。
2.2 綜合布線的特點
1、綜合布線是一套標準的配線系統,綜合了所有的語音、數據、圖像與監控等設備。
2、綜合布線對不同廠家的語音、數據設備均可兼容,且使用相同的電纜與配線架、相同的插頭和模塊插孔。
3、綜合布線采用模塊化設計,所有的接插件都是積木標準件,易于擴充及重新配置。
4、綜合布線系統采用高品質的標準材料,以組合壓接的方式構成一套高標準通道,所有器件均通過UL、CSR及ATM認證。
5、綜合布線系統屬于一次性投資的項目。
2.4 布線系統的結構
綜合布線采用星型拓撲結構。該結構下的每個分支子系統都是相對獨立的單元,對每個分支子系統的改動都不影響其它子系統,只要改變節點連接方式就可使綜合布線在星型、總線形、環型、樹型等結構之間進行轉換。
綜合布線采用模塊化的結構。按每個模塊的作用,可把它劃分成6個部分,如圖所示。這6個部分可以概括成“一間、二區、三個子系統”,即:
◆設備間
◆工作區
◆管理區
◆水平子系統
◆干線子系統
◆建筑群子系統
這六個部分中的每一個都相互獨立,可以單獨設計,單獨施工。更改其中一個子系統時,均不會影響其它子系統
2.5 綜合布線設計標準
2.5.1 國際標準
ANSI/EIA/TIA-569 商業大樓路徑和空間結構標準
ANSI/EIA/TIA-607 商業大樓接地線和耦合線標準
ANSI/TIA/EIA-568 商業大樓通訊布線標準
ANSI/TIA/EIA-606 商業大樓通訊布線結構管理標準
TIA/EIA TSB-67 UTP端到端系統功能檢測標準
ISO11801 國際商務建筑布線標準
IEEE 802.3 CDMA/DC 10Base5 10Base2 10BaseT 100BaseT
IEEE 802.5 Token Ring
CDDI 銅線分布數據接口高速網絡標準
ATM 異步傳輸模式
2.5.2 國際標準
城市住宅區和辦公樓電話通信設施設計標準》
《建筑與建筑群結構化布線系統設計規范》GB50311-2000
《建筑與建筑群結構化布線系統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312-2000
《工業企業通信設計規范》
《中國建筑電氣設計規范》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相關廠家產品設計、選型、施工、驗收手冊說明的標準
2.6 綜合布線設計原則
1、適用性
2、靈活性
3、可擴展性
4、模塊化結構
5、開放性
2.7 綜合布線目標功能
本案結構化布線系統應達到下列目標:
按照設計完成的結構化布線系統,將達到辦公自動化的目標。
高度共享信息資源,預先考慮對通信設備、自動化設施和自動化設備的有效管理及這些設備的技術發展。
確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適的工作環境。
節約資金,使大樓管理合理化,達到短期投資長期收益的目標。
提高管理的可擴性和易變性,適應環境變化,工作性質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第三章 綜合布線系統詳細設計
3.1工作區子系統
包括所有用戶實際使用區域。共設數據點350個、語音點350個。為滿足辦公環境信息高速傳輸具體情況,數據點、語音點全部采用五類非屏蔽信息模塊,使用國標雙口防塵墻上型插座面板。數據點、語音點在每層分布如下表:

工作區子系統數據、語音分布表
3.2水平子系統
水平子系統是由建筑物各管理間至各工作區之間的電纜構成。為了滿足高速率數據傳輸,數據、語音傳輸選用五類非屏蔽四對雙絞線。各樓層所需水平電纜長度統計如下表:

數據點、語音點水平電纜長度統計表
備注:
①每根水平電纜平均長度按(最長+最短)÷2×1.1+2*樓層高計算。
②每標準箱為1000英尺(305米)。
③22500米÷305米/箱=73.77箱,訂74箱非屏蔽雙絞線。
3.3管理子系統
管理子系統連接水平電纜和垂直干線。是綜合布線系統中關鍵的一環,常用設備包括快接式配線架、理線架、跳線和必要的網絡設備。

數據系統層管理間設備配置表

語音系統層管理間設備配置表
3.4垂直干線子系統
垂直干線子系統由連接設備間與各層管理間的干線構成。其任務是將各樓層管理間的信息,傳遞到設備間并送至最終接口。垂直干線的設計必須滿足用戶當前的需求,同時又能適合用戶今后的要求。為達此目的,我們采用6芯多模室內光纜,支持數據信息的傳輸,采用5類25對非屏蔽電纜,支持語音信息的傳輸。

數據主干光纖長度統計表

語音主干電纜長度統計表
備注:
①每標準UTP25對電纜軸1000英尺(305米)。
②400米÷305米/軸=1.31軸,訂2軸。
3.5設備間子系統
設備間子系統是整個布線系統的中心單元,計算機中心設在一層,電話主機房設在一層。實現每層樓匯接來的電纜的最終管理。
根據綜合布線所需主要設備列表如下:

計算機中心設備統計表

電話主機房設備統計表
3.6管線方案
原則上盡量利用大廈已經鋪好的管路,對不滿足布線要求的管路,需重新鋪管的部位,應盡可能減少對建筑環境的破壞。
3.6.1水平子系統布線要求
水平子系統連接配線間和信息出口。水平布線距離應不超過90米,信息口到終端設備連接線,和配線架之間連接線之和不超過10米。
走線方式分兩種:
1、采用走吊頂的輕型槽型電纜橋架的方式
這種方式適用于大型建筑物。為水平線纜提供機械保護和支持的裝配式槽型電纜橋架,是一種閉合式金屬橋架,安裝在吊頂內,從弱電豎井引向設有信息點的房間,在由預埋在墻內的不同規格的鐵管,將線路引到墻上的暗裝鐵盒內。
綜合布線系統的水平布線是放射型的,線路量大,因此線槽容量的計算很重要,按照標準的線槽設計方法,應根據水平線纜的直徑來確定線槽的容量
即:線槽的橫截面積 = 水平線路橫截面積×3
線槽的材料為冷軋合金板,表面可進行相應處理,如鍍鋅、噴塑、烤漆等,線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不同的規格。為保證線纜的轉彎半徑,線槽需配以相應規格的分支配件,以提供線路路由的轉彎自如。
為確保線路的安全,應使槽體有良好的接地端,金屬線槽、金屬軟管、金屬橋架及分配線機柜均需整體連接,然后接地,如不能確定信息出口準確位置,拉線時可先將線纜盤在吊頂內的出線口,待具體位置確定后,再引到信息出口。
2、采用地面線槽走線方式
這種方式適應于大開間的辦公間,有密集的地面型信息出口的情況,建議先在地面墊層中預埋金屬線槽或線槽地板。主干槽從弱電豎井引出,沿走廊引向設有信息點的各房間,再用支架槽引向房間內的信息點出線口,強電線路可以與弱電線路平等配置,但需分隔于不同的線槽中,這樣可以向每一個用戶提供一個包括數據、話音、不間斷電源、照明電源出口的集成面板,真正作到在一個清潔的環境中,實現辦公自動化。
由于地面墊層中可能會有消防等其它系統的線路,所以必須由建筑設計單位根據管線設計人員提出要求,綜合個系統的實際情況,完成地面線槽路由部分的設計,線槽容量的計算應根據水平線的外經來確定。
即:線槽的橫截面積 = 水平線路橫截面積×3
3.6.2管理子系統設計建議
管理子系統是整個配線系統的中心單元,它的布放、選型及環境條件的考慮是否恰當,都直接影響到將來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和使用的靈活性,室內照明不低于150Lx,室內應提供UPS電源配電盤,以保證網絡設備運行及維護的供電。
每個電源插座的容量不小于300W,管理子系統(配線室)應盡量靠近弱電豎井旁,而弱電豎井應盡量在大樓的中間,以方便布線并節省投資。
設備室的環境條件如下:
溫度保持在8-27攝氏度之間
濕度保持在30%-50%之間
通風良好,室內無塵
3.7綜合布線系統拓撲圖
綜合布線系統拓撲圖
3.8綜合布線測試
當布線系統全部安裝完畢,測試技術指標滿足《技術要求》的要求后,系統開始三個月的試運行。
試運行結束后,甲方和公司檢驗人員共同對整個工程進行最終驗收。驗收采用100%點對點測試方式,其內容和程序由雙方共同協商確定。
參考文獻
[1]梁裕 《綜合布線設計與施工》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2005.06.07
[2]蔡立軍 《網絡系統集成技術》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 周昕 賈冬梅 張炎編著.數據通信與網絡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308-321
[4] 劉偉著.交換設備與綜合布線[M].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年7月